商學院教授的投資學通常會以效率市場假說、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式)、APT(套利定價理論)、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等為基礎,但說實話,有點市場經驗的普通人也知道那些理論根本沒有用。雖然發明這些理論的學者中不少人得到諾貝爾獎,但不代表這些理論就是真理,想想看LTCM的例子,兩位發明選擇權定價公式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無法阻止公司因為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失敗而邁向毀滅,聽起來真諷刺,不是嗎?最後LTCM這燙手山芋還是巴菲特出面解決。

 

 

 

這本巴菲特核心投資法(The Warren Buffett Portfolio)講的focus investment strategy,和商學院投資學中強調分散投資以分散風險的方法完全不同。至於哪個好?可以明確地說,學院派一開始對風險的定義就是錯的,從錯誤的定義和假設去推論當然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把股票價格變動的標準差當作風險,無視股價變動背後最主要的力量--企業營運的好壞,無疑是天真(或是愚蠢)的做法。或者,直接看看世界數一數二富有的人是誰,就知道投資時應該要相信誰了吧。 以下節錄一些書中重點:

 

 

對風險的看法

“…風險通常被定義為股價的波動性。但巴菲特一向認為股價下跌是賺更多錢的好機會,因此股價愈跌反而降低了巴菲特的投資風險。他認為如果我們從投資人就是企業老闆的角度來看,取得股權成本當然愈低愈好,相對風險也會比較低。因此學術界對風險的定義不但失真,而且常導致觀念混淆。

 

巴菲特對風險下的定義是:投資行為導致輕微損失或重大損失的可能性。風險在於投資標的公司實質內部價值是否成長或衰退,與公司股價的漲跌無關,他認為真正的風險在於因投資行為而產生的稅後淨利,是否能超過原始投資金額加上依據投資時利率水準計算的利息。

 

分散風險策略

“…我們相信,集中投資少數股票的投資組合實際上反而降低風險。由於持股種類較少,可以更深入研究被投資公司的內部價值,相對減少投資人擔心投資是否會虧損的次數,同時也降低投資人對被投資公司經營本質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簡單來說,愈透澈了解標的公司的所有狀況,你所承擔的投資風險就愈小。

其實現代投資學理論主要是為那些不懂投資的投資人,提供一些保護自己避免資產縮水的方法,但是這種保護卻是要付出代價的。巴菲特認為如果現代投資學不過是教投資人如何運用數學的平均觀念,但是連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如何平均,這種教育其實並無多大意義。

 

巴菲特的核心投資理論主要邏輯可歸為下列四點:

  1. 1. 投資人是不理性的,他們常常受股票可能下跌的恐懼和期望股價上揚的貪婪影響。
  2. 2. 市場不是有效率的,願意學習研究的投資人有機會打敗市場。
  3. 3. 風險並非源自於價格波動,而是根據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
  4. 4. 最好的投資策略是重壓在少數獲利前景高的核心投資組合,這種策略和那些平均分散在多數股票的投資組合相當不同。

 

如何評價標的公司

巴菲特說:如果我們能預估未來一段時間的現金流量,然後再將這個數字依合理的折現率折算回現在的淨現金流入,我們就可以找到企業的內部價值。 

巴菲特喜歡比較公司的市值成長率和保留盈餘的成長率是否一致,因為他認為公司每保留一元在帳上,公司市值最起碼也要成長一元。 

雖然巴菲特對於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方法計算資金成本的方法不太苟同,但巴菲特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也就是要投資獲利率高於資金成本的公司,而出脫或不投資資金成本高於其獲利率的公司。

 

 

經營者:創造股東價值

 巴菲特認為最好的經營者,就是把自己當成公司大股東,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好好經營。如此依來經營者就不會忘記企業經營的最大目標就是創造股東價值,而且他們會想辦法盡量往此方向前進。巴菲特用三項原則來衡量企業的經營者:

  1. 1.      決策合理性
  2. 2.      經營者誠實度
  3. 3.      企業準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at the market 的頭像
    Beat the market

    價值投資備忘錄

    Beat the 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