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蓮•邰蒂
尼日利亞央行上周的表態可能會令美國政界大吃一驚。該行副行長金斯利•莫哈魯(Kingsley Moghalu)承諾,要把尼日利亞43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將近十分之一由美元換成人民幣。他解釋說:“最終,人民幣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可兌換貨幣,……國際經濟和貿易未來將有很大一部分變成對華業務和由中國開展的業務”。
目前,全世界只有0.01%的央行外匯儲備是以人民幣形式持有的,相比之下美元所占的比例為60%,而歐元則為25%。不過,百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帕特裡克•茲韋費爾(Patrick Zweifel)相信,到2025年人民幣占全部外匯儲備的比例可能達到30%,對美元的優勢地位構成挑戰。
他並不是唯一一個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這種預測與中國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及人民幣的逐步自由化有很大關系。不過,這種預測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國的震驚和不滿。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攀升的政府債務、金融危機的後遺症以及政治上的僵局,都促使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們警告:美元地位將長期衰落。出於這個原因,尼日利亞和其他國家熱衷於減少美元頭寸,並避免與搖擺不定的美國政策捆綁在一起。
然而,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的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在其新書《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中指出,以上現象中存在一個矛盾:盡管常識告訴人們,以上問題本該引發一場美元危機,但事實與此正相反。
自2008年以來,美元相對貿易加權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幾乎沒怎麽改變。而盡管近年來美元作為參考貨幣的地位已經下降(比如更多石油正開始以歐元定價),但美元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的壓倒地位依然沒有改變。沒錯,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例確實比2001年低。不過這一比例自2008年以來並未下降。相反,金融危機降低了歐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外國投資者依然蜂擁買入美國資產,自2008年以來他們買入了美國所有國債的60%。當暴風雨降臨其他國家時,投資者會競相逃離。而當美國觸礁時,他們卻會買入。對這一現象,普拉薩德教授聲稱,這是“一個顛三倒四的奇幻世界,似乎一切都是顛倒的”。
這種狀況不太可能很快發生改變。這部分是因為美國正在復蘇,美聯儲(Fed)正在縮減資產收購規模,這些動態對美元匯率起到了支撐作用。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經濟以外的原因——恐懼。過去十年,新興市場國家把囤積評級較高的政府債券當做抵禦市場動盪的一種手段。監管機構也在向西方銀行施壓,迫使他們也這麽做。然而,實際上目前沒什麽資產是真正安全的。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美國國債看起來也不再是毫無風險的。對此,資產管理者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追求流動性而不是安全。
從這方面來說,美國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美國資本市場深度極大,美元資金池似乎深不見底。或者換句話說(盡管現在是經濟學教授的普拉薩德不太可能這麽說),美元的故事顛覆了經濟學的正常規律:美元的極大吸引力恰恰來自其充足的供應量,而不是因為供應量受到抑制。
最終,經濟學的正常規律也許會再次發揮支配作用,而導致美元過度供應的寬松政策也許會傷害美元的吸引力。不過,政治上的激勵因素可能會再次超越經濟因素。美國政府的許多債權人是美國選民。他們將與美元貶值做鬥爭。普拉薩德教授預計,基於以上原因,外國投資者將不斷買入美國資產。
當然,這並不是尼日利亞這類國家喜歡談論的邏輯。目前,多元化投資的說法風靡一時,各國央行正在買入的不僅僅包括人民幣,還有加拿大元等其他貨幣。然而,正因為美元替代品眾多,單一貨幣都很難與美元匹敵,這一點是對美元不滿的人不願承認的。在新興市場發生動盪(這種動盪很可能強化美元的買入潮)之際,他們尤其不願承認以上矛盾。
譯者/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