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迄今,幾乎每天都會有消息稱,又有某家中國企業走到倒閉的邊緣,這裡面有無法如期償付債券利息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拖欠銀行貸款的鋼廠,以及行將破產的地產開發商。
任何聽到這一連串災難的人如果認為這些中國之星的光芒正在快速消退,我覺得也情有可原。
確實,中國企業現在正面臨嚴峻挑戰。過去5年,它們的債務水平一路飆升。從債務高點跌落下來總是會很痛。
然而,針對眼下的調整局面,一些聳人聽聞的簡稱——“中國的雷曼時刻”(China’s Lehman moment)、“中國的貝爾斯登時刻”(China’s Bear Stearns moment)、“中國龐氏大騙局”(China’s giant Ponzi scheme)的破產——所造成的認知混亂,要多於它們對真相的闡明。
在遇到那些極度看好或極度看衰中國的觀點時,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回想一下中國最關鍵的特徵:其巨大的規模。這一特徵為心理學家所稱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提供了滋生的沃土。對中國企業(從銀行到地產開發商)而言,生意要比以前難做得多,但如果你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將在它們身上重演,那你的看法就太膚淺了。
想舉例說明中國地產市場處於危險之中?只消看看浙江興潤置業(Zhejiang Xingrun Real Estate)的例子即可。這家位於中國東部小城市的開發商,無力償還35億元人民幣(合5.66億美元)的債務。或者,你更願意舉例說明一切安好?那麽來看看上海,上周該市的新房銷售面積增加了46%,逼近3個月高點。
當然,中國的經濟規模應當不會妨礙分析師、投資者和記者們做出有用的歸納,人們應該警惕的是那些從三五個逸聞中得出的結論。
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一下中國的違約恐慌,可以看出三點值得註意的地方。
首先,過去5年,中國企業債務大幅增長。非金融企業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從2008年的約85%升至今天的約120%。這是一個在短期內出現的非常大的增幅——在其他國家,這已稱得上是金融危機的前兆——同時,它也讓中國企業的負債水平位居新興市場企業的前列。
其次,中國政府沒有無視這些危險。中國企業當前的困境是由政策行動直接引發的。
去年6月,中國央行策劃了一場“錢荒”,而後在去年下半年聽任貨幣市場利率逐步走高。這是在告訴商業銀行要更為謹慎的放貸,告訴企業要減少對廉價信貸的依賴。
通過聽任超日太陽能(Chaori)本月不如期償付債券利息(這是當代中國債券市場發生的首次真正違約),監管部門又向投資者傳達了一條信息:他們不能指望政府出面紓困。監管部門希望,這會迫使投資者更為謹慎地評估風險,以免將資金投入不值得投資的企業。
第三,我們有理由謹慎樂觀地認為,中國的去杠桿過程導致的將是經濟放緩、而非崩盤。中國政府仍掌握著本國經濟的重要杠桿(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率、匯率和銀行放貸仍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這種掌控程度肯定令任何發達經濟體的政府望塵莫及。
政府控制是中國陷入眼下困境的一個原因:太多的廉價信貸流入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然而,在努力擺脫困境時,政府控制也有其優勢。如同去年啟動去杠桿過程一樣,過去一個月里,中國央行念了“松箍咒”,放鬆了貨幣環境。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衡量短期流動性的一個指標)從今年初的水平下跌了220個基點,至2.9%。這並不意味著去杠桿過程已經結束,但它是一個緩沖,旨在幫助企業度過痛苦時期。
另外,中國政府在讓投資者認識道德風險這一概念方面一直是有選擇性的。在聽任民營企業倒閉的同時,它卻為國有企業兜底。這種做法如果持續太長時間,會變得非常令人擔憂——最終,中國不得不允許境況不佳的國有企業破產。但相對於休克療法,一點一點地“放氣”要更加可取。
關於中國的雷曼時刻,就說到這里。中國的企業困境看上去更像是一波緩慢和有管控的去杠桿浪潮,而非一場突如其來和不該有的金融海嘯。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駐上海記者
譯者/梁艷裳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5349